患者女,38岁,于2023年8月21日来诊。患者自幼频发头痛,近三年疼痛频率和程度明显加重。头痛以巅顶痛为主,痛剧则反胃呕吐。在医院检查提示颈椎病,但是按颈椎病治疗头痛未减轻。患者自述平素怕冷又怕热,容易烦躁,看到大量的水(如游泳池)则头晕发作。近年来多方求治,但是疗效不显,头痛发作时需要服用止痛药方能缓解。刻诊:患者巅顶头痛,反胃,头晕不愿睁眼,情绪不佳。睡眠、二便可。右脉细,左脉弦紧,舌淡苔薄白润。
中医诊断:厥阴头痛(肝寒犯胃、痰湿内盛、浊阴上逆)。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化饮,温肝降浊。
处方:北柴胡15g,麸炒枳实9g,白芍12g,甘草6g,党参15g,吴茱萸5g,生姜6g,大枣9g,川芎12g,醋元胡12g,姜半夏9g,白术15g,茯苓15g,桂枝9g,葛根20g。10剂,日一剂,水煎服两次。
9月23日二诊。患者服药一周后头痛基本未再发作,因此自行停药。近日出现头皮发紧感觉,为避免头痛再发,家人催其来复诊。舌淡苔薄白,脉细。
效不更方,上方吴茱萸减为3g,醋元胡减为9g。
10月6日三诊。患者服药期间一直未再发头痛,烦躁消失,见水则头晕的症状也明显好转。要求继续巩固治疗,避免复发。
二诊方去醋元胡、生姜、大枣,加当归12g。
三诊后,患者痊愈,随访一年余均未再发头痛。
按 该患者多年头痛,中医三诊后痊愈,实属难得,可以看出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确实具有优势。根据患者发病症状和四诊资料,考虑为厥阴头痛。《伤寒论》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此方主治肝寒犯胃,浊阴上逆。肝主疏泄,厥阴内寒,疏泄失常,横逆犯胃,胃寒生浊,浊阴上逆,故呕吐反胃。肝经寒气,循经上逆,则巅顶头痛。方中加四逆散,疏肝理脾,透邪解郁,解除烦躁。患者见到大量水就头晕,根据中医“阴胜则阳病”的理论,考虑与患者体内痰饮有关。《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因此加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温阳蠲饮、健脾利水,加姜半夏降逆止呕,加川芎、醋元胡活血行气止痛。又加葛根仿桂枝加葛根汤之意,针对颈椎病有较好的效果。一诊头痛减轻后醋元胡减量,三诊去醋元胡,加当归养血活血。综上所述,全方起到疏肝理气、健脾化饮、温肝降浊的效果,多年头痛痊愈。(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经开区骊山茗居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