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上海首场聚焦“十五五”专项规划的市民圆桌会在徐家汇商圈综合服务中心召开。作为上海“十五五”规划“开门编规划”的具体行动,此次圆桌会聚焦生态环境保护主题,旨在凝聚社会各界智慧,高质量谋划上海未来五年生态发展路径。
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代表和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围坐在一起,勾勒着各自心中“美丽上海”的模样:有人说上海需要“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还有人说“在这里蓝天白云都将成为平常事”……
围绕“共绘生态蓝图,同建美丽上海”主题,各行各业汇聚一堂,畅所欲言。
江南水乡的“诗与远方”
水环境,毫无意外地成了圆桌会上的高频词,大家的感受都指向一个方向:持续向好。
过去几年来,经过职能部门的协同治理,上海河道水环境有了明显的提升。徐汇区巡河志愿者汤瑞冲就发现,龙华港、蒲汇塘等河道,经过改造都变得水清岸洁,很少再有“黑臭水体”了。
这样具体而真切的感受,直接体现在了量化指标上。据徐汇区水务局介绍,全区河道的11个市考断面全部达到优III水质标准,100%的“好水”,正是徐汇区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的治理成果。
清澈的水体,也让市民看到了更多可能。夏季来临,社交平台上,各类水上玩乐项目的分享帖不断涌现,这引起了徐汇区人大代表钱晓雍的关注。其实,这两年来,市民的亲水需求不断攀升,为此,钱晓雍建议增设些不同类型的亲水平台,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亲水需求。企业高管徐强也建议,要吸取“一江一河”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滨水空间的多元价值,从而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也悄悄出现在市民身边。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介绍,目前上海已经有849座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口袋公园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经达到了9.4平方米,去公园走走也成了年轻人放松的一种新风尚。
“大小公园都要有,也要有更多功能,让老年人、青年人、小朋友都有所得。”高安路一小(华展校区)五年级学生刘沐融从学生视角,畅想未来公园品质的提升,更高的期待也落在了街角绿地。田林街道、凌云街道的社区工作者们以此前上海试点开展的“生境花园”为例,建议尽快对街角绿地进行升级改造,丰富植被种类,进行有效的生物多样性提升改造,“让人和自然真正和谐共生”。
徐汇区政协委员黄成则从在小区偶遇小刺猬讲起,将目光投向了城市里的小生命。“当城市里的生命体越来越多元,要进一步加强科普介绍,也要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生物进行监测。”
这样的“诗与远方”也吸引了来自市、区生态环境局、水务局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纷纷加入讨论,一边对市民的疑问进行解答,一边结合自己的工作为“美丽上海”出谋划策,希望不久的将来,上海可以实现人与自然时空交错的和谐共生。
务实而恳切的“金点子”
“诗与远方”的抵达,还需要坚实的步伐,这场圆桌会上,同样少不了务实而恳切的“金点子”。
刚刚以崭新面貌出现的湖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让市民周志华感触良多。这里的社区咖啡馆,推出了“自带杯减3元”的环保行动,社区食堂收餐前也会推出“12元套餐”,既减少食物浪费,又恰好照顾到外卖小哥的用餐需求。
这一举措,其实是“无废城市”理念的生动实践。2023年,徐汇区正式启动创建“无废城市”,今年又发布了“无废十条”,聚焦社区、家庭、商户等场景,为市民参与“无废徐汇”建设提供了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规范。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触达更多人群,或许还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是不是可以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或者其他公共空间,开设一些手工环保的工作坊或是闲鱼市集。”周志华说。徐汇区人大代表陶丽萍也建议,可以利用徐汇体育场馆、美罗城等商圈等集聚效应,引入更多潮流,“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环保事业中”。
“对浪费行为也要勇敢说‘不’!”深耕电力行业的阙之玫不止一次看到路边的商家“开着门吹冷气”,对于这样的行为,她呼吁,“浪费的每一度电,背后都是能源,这样的浪费需要全社会一起抵制。”现场,她还向与会人员科普起空调的正确用法。
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围坐在一起,共同畅谈。
3个小时的现场讨论后,大家热情依旧不减,热闹非凡的景象让在场的职能部门深刻感受到群众智慧的丰富。“下一步,在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时候,我们将充分汲取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认真梳理、研判,部分关键要素可能在指标中予以体现,部分会转化为重大的任务举措,部分则会成为相关政策。”市生态环境局表示。
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