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全军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授衔仪式。按照当时的授衔规定,很多早已离开军队或者转入地方工作的同志将不再参与此次授衔。然而,这次授衔中,却有一位将领破例获得了军衔。此人因身体原因早已脱离军队,不再担任任何军职,但依然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军区的领导甚至亲自将授衔命令送到他手中,敬礼祝贺他的光荣时刻。这个特殊的将领便是陈奇。
陈奇于1910年出生在河南新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年去世,母亲独自辛苦抚养三个儿子长大。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陈奇和哥哥们从小就在地主家帮工,干过放牛、种田等各种脏活累活。生活的艰辛锤炼了他的坚韧意志。
1930年,红军来到陈奇的家乡,开展土地革命,宣传革命思想。这是陈奇人生中的第一次思想觉醒,之前从未读过书的他深受震撼。当地的土地大多掌握在大地主和土豪手中,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矛盾激烈。红军一到,便开始打土豪、分田地,并成立了乡农会。陈奇意识到这支队伍是真正代表穷苦百姓利益的革命力量,决定加入红军,离开了家乡。
展开剩余68%然而,红军离开后,陈奇的两个哥哥被敌人残忍杀害,母亲也被赶出村庄,最终饿死。一夜之间,家里只剩下他一人。这惨痛的经历更加坚定了他投身革命、报仇雪恨的决心。
1931年6月,陈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此后几十年中,他随军辗转南北,参加了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多次立下战功。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军中骨干,九次负伤从未退缩,坚守战场。
1934年4月,陈奇担任27师80团营长,带领部队投入反“围剿”战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随第四方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历经险恶环境和敌军多次围追堵截,最终胜利抵达陕北。
随后,他随西路军远征西北,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最难忘且惨痛的记忆。期间,部队被打散,陈奇多次负伤。正值严冬,他一边忍受冰天雪地的寒冷,一边躲避敌军搜捕,采取昼伏夜出的策略,朝延安方向前进。
在一次扮作乞丐乞讨时,不幸被敌人发现并捕获。尽管被俘,陈奇营长身份未被暴露,他被关押在兰州,与许多西路军战士关押在一起。不久,敌人押解他前往西安,途中在甘肃平凉时,他凭借机智逃脱,后来遇见刘伯承率领的援军,得以重返党和红军队伍。
1937年,陈奇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奉命赴山东根据地,任山东纵队四支队一团副团长。1939年,部队整编,他任基干一营营长。凭借丰富的指挥经验,他带领部队屡战屡胜,并组建出一支被誉为“英雄连”的攻坚劲旅,广受军中赞誉。
长期奋战前线,陈奇的身体多次亮起红灯,伤病累积导致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尽管如此,他依旧坚持指挥战斗,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病情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1946年,陈奇连续多日高烧不退,病倒入院。身体稍有恢复后,他曾请求回到前线,但因体弱多病,组织安排他转入地方工作。
1950年,时任95师师长的陈奇率部前往福建,参与解放台湾行动。然而途中经南京时,病情恶化,严重咳血,被紧急送医。健康状况不允许他继续留在军队,他主动申请退役,转赴青岛养病,正式离开军旅生涯。
1955年授衔时,组织经过研究,特批陈奇参加评衔,以表彰他革命年代的卓越贡献。尽管最后职务是师长,他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准军级军官。
1956年4月29日,陈奇在南京去世,年仅46岁,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