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6月的到来,我国南方多个地区已经迎来了酷暑,炎炎夏日中,一杯清凉爽口的冷饮成为了许多人解暑的最佳选择。如今,冷饮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的选择让夏季成为了食客们一展口福的时机。
然而,回顾历史,在古代没有冰箱和现代制冰技术的时代,我们的先民又是如何享受清凉饮品的呢?根据现有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资料,我们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天子和各地诸侯为了应对夏季高温,开始在王城内建造巨大的冰窖。每到冬季,专门的“凌人”会到河流或小溪中采集冰块,并将其运送至这些深深的冰窖中储存,以便在酷热的夏季使用。为了延长冰块的保存时间,这些冰窖通常挖得非常深,但由于当时施工技术的限制,每到气温回升时,冰块还是会慢慢融化,因此“凌人”们需要定期排出冰窖中的积水。为了确保足够的冰块供应,他们一般会采集三倍于实际需要的冰块,但即便如此,冰块依旧是只有贵族才有机会享用的奢侈品。
由于冰块的稀缺,民间并没有发展出冷饮文化,而宫廷中贵族享用的冷饮种类也未曾详细记录。然而,从一些文学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窥见一丝端倪。例如,《楚辞·招魂》一文中提到的“挫糟冻饮,酎清凉些”便描写了楚国的冷饮习惯,这种饮品是通过将酒糟置于冰块上,取其上层酒液饮用,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称的“冰酒”。进入汉代,尽管冰块依然是上层社会的专享,冷饮的种类却没有太大变化,许多人仅仅是通过将冰块直接放入杯中制成冰水来解暑。在东汉时期,名臣蔡邕在《为陈留县上孝子状》中曾提到,为了表示对孝子的尊敬,他特意为其准备了冰水,这一行为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极高的礼遇。
展开剩余76%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导致了国家生产力的低下,冰块依旧是稀有的奢侈品。在北齐时期,赵郡王高叡曾带领数万大军修筑长城,当地长史为慰劳士兵而特地带来了冰块,甚至劝高叡饮用冰水以解暑,但高叡认为冰块不足以供全军享用,于是选择让冰块自然融化。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贵族享受的冷饮也不过是冰水而已。
随着唐代的统一与国力的恢复,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长安等大城市成为了世界上最为繁华的都市之一,这也使得统治者们有了更强的能力来建设庞大的冰窖。在建筑技术日益进步的唐代,冰块的保存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于是,唐代的官员们经常能在夏季得到来自皇帝的冰块赏赐。除少数贵族能够品尝到皇家御制的冷饮外,绝大多数人只能享用到冰水。而那些甜品,通常是将时令水果与冰沙混合,或者是用冰块制成的甜汤,这些甜品与现代的冰品有很多相似之处。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冷饮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平民百姓的餐桌。得益于冰窖数量的增加,百姓能够更多地购买到冰块。而此时,摊贩们利用冰块制作了多种受欢迎的冷饮,如“冰雪甘草汤”、“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以及“凉水荔枝膏”等,这些冷饮大多由清热解暑的食材制作而成,口感清凉宜人。宋代的冰鉴,也开始成为家家户户的常见制冷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储存冰块,还可以用来降温室内环境。冰鉴的流行,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经济的繁荣。
此外,宋代人依旧继承了古楚国的传统,他们在夏季常常用冰鉴为酒降温,饮用冰镇酒消暑,其中以雪泡梅花酒最为高级。然而,随着南宋国力的衰退,百姓的消费能力大幅下降,冷饮摊贩的生意也变得冷清许多,导致民间冷饮的发展趋于停滞。
与此同时,在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中,冷饮依然是贵族的专享品。在元代,宫廷中为待客准备的冷饮更为奢华。马可波罗记载,忽必烈为招待他时,命厨师制作冰酪——一种由冰与牛奶制成的冷饮,马可波罗品尝后大加赞赏,甚至将这一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成为西方冰淇淋的雏形。
进入清代,冷饮再次普及。清代北京的王公贵族在城中建立了多个庞大的冰窖,冬季大量百姓被派往近郊河流采冰,确保夏季冰块的充足供应。与宋代相比,清代冰窖的保温技术大幅提升。此时,除了高贵阶层的冰镇乳酪和冰果外,普通百姓也能够购买到价格低廉的冰块。冰块成为了消暑的必备物品,尤其是“冰胡”,即切成小块的冰块,成为了街头常见的冷饮,类似如今的雪糕。
在清代最为受欢迎的冷饮中,酸梅汤无疑占据了重要位置。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乌梅煮水的消暑功效,随着冰块的普及,冰镇酸梅汤逐渐成为夏季的必备良品。《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曾描述,这种冰镇的酸梅汤既能祛暑,又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成为了当时高档冷饮的象征。
进入民国时期,随着电冰箱的发明与西方冷饮技术的传入,我国逐渐迎来了真正的冷饮工业化时代。雪糕生产商的出现使得冷饮不再是贵族和少数人专享的奢侈品,经过冷链运输的普及,冷饮成为了全国各地的消暑良品。如今,冷饮行业在我国食品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种类繁多,满足了消费者各式需求,成为了夏季消暑的标配。
在这些美味冷饮的陪伴下,我们每个人的夏天都变得格外清凉与愉快。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