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城市化进入 “高质量发展” 阶段,我们为何还要读欧洲城市史?
罗斯玛丽・韦克曼的这部作品,给我们观察城市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它跳出枯燥的理论框架,以 “漫游者” 的脚步带我们发现:里加的市场摊位与巴黎的林荫大道同样承载现代性密码,那不勒斯的拼贴式增长比标准化规划更具文化活力。
书中每座城市都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殖民时代的加勒古城既有荷兰棱堡的军事严谨,又融入斯里兰卡的潮热气候适应设计;雅典在古典遗产基础上,通过侨民资本塑造出 “象征型现代性”。这些案例印证了现代性的多元可能——正如作者所言,不存在单一的欧洲模式,只存在无数城市在技术与传统、理性与自发之间的创造性平衡。
对于城市规划者,它提供了 “弹性发展” 的历史参照;对于旅行者,它解锁了超越攻略的深度体验指南;对于历史爱好者,它则是一部用感官与数据编织的欧洲文明启示录。
翻开本书,你看到的不仅是城市的建筑与街道,更是普通人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塑造生活的永恒故事。
展开剩余84%【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1815年到现在的欧洲城市史,将整个欧洲的城市历程交织在一起,探寻城市景观的发展模式。作者聚焦于城市持续与变迁模式的社会和文化转变,以及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过渡过程,以探究欧洲城市特色。韦克曼提出了一种含有文化和后殖民研究的概念以及城市地理的跨学科方法,介绍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城市社会,并讨论了从伦敦到热那亚的多个城市和城市类型,使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过去两个世纪以来欧洲的现代化轨迹。
【作者简介】罗斯玛丽·韦克曼(Rosemary Wakeman),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实践乌托邦:新市镇运动思想史》和《英雄城市:巴黎1945—1958》。
【译者简介】译者庄元培,1989年生,广东深圳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现为旅美建筑师。
【书籍目录】第1章 壮游欧洲城市( 1815年) /1
第2章 游历工业景观 /33
第3章 娱乐与浪漫梦境( 1815—1848年) /71
第4章 漫步集市 /111
第5章 城市改革与规划的城市 /157
第6章 漫步城市街道 /201
第7章 世纪末的大城市观光 /247
第8章 电力城市和先锋运动之旅( 1920—1930年)/293
第9章 现代主义与城市 /339
第10章 瓦砾中寻觅( 1939—1950年) /381
第11章 穿越城市的汽车旅行( 1960—1970年) /415
第12章 越过柏林墙倒塌后的城市边界 /457
结语 /495
注释 /497
致谢 /552
【精彩文摘】中国读者为何要读这本书作者罗斯玛丽·韦克曼( Rosemary Wakeman) 是一位历史学教授,因此本书的视角与一般以城市、建筑学科为出发点的城市史有明显不同。其一,本书在叙事策略上引入了“漫游者视角”。作者以“过客”行走城市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并借用了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对都市可见与不可见景观的发掘,这种策略带来鲜明的现场感与人文关怀:读者仿佛跟随“过客”在城市中漫步与凝视,体会历史带来的感官印象与批判思维。虽然风格贴近文学游记,书中仍不乏史学的严谨。此类方法在城市史研究中较为罕见,是文化史与感官史融合的成果,它使得对城市现代性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理性层 面,而且延伸到经验层面,回应了“生活在现代城市是什么感觉”。其二,年鉴学派的影响贯穿全书。本书强调长时段、大视野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还有日常生活、精神状态的研究。作者并不局限于政治事件,还着眼于社会结构(如城市化率、人口流动等)与日常变迁。并且,本书大量运用历史数据与文献资料,展现19世纪城市社会的困境与应对方法,体现出实证量化与社会分析的结合。其三,作者继承了年鉴学派第三代以来对日常生活与文化心理的关注。
书中多次探讨普通城市居民的日常体验、记忆与心理变迁,将城市史推进至精神文化层面;对城市现代性的考察不仅着眼于制度与物质,更注重文化表征与感知经验;强调现代城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地方性,深入讨论了记忆与现代性的辩证关系,关注城市景观中“可见与未见”的意义;大量运用了文学、艺术、建筑等视觉和文本材料作为史料,通过解读这些文化载体来体悟城市居民对现代生活的感受。在内容上,本书自觉地将文化的、审美的、民俗志的分析与社会、经济、政治层面相叠加。这种跨学科融合正是文化史方法的体现:将城市视为文本来“阅读”,理解其中符号、空间实践和权力关系。
书中明确指出,现代性并未造就单一的欧洲模式,欧洲城市没有统一的发展道路;相反,各种力量杂糅并不平衡地作用于城市生活。这实际上是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反思,呼应了后现代学者提出的“异质现代性”概念,类似马歇尔·伯曼所言“矛盾的融合”。在书中,现代性本身是多义的、矛盾的:一方面带来城市剧变和前卫体验,另一方面又伴随着不稳定性和对过去的割裂。因此,作者揭示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张力,例如技术进步和历史传承、理性规划和自发秩序、全球同质力量和地方文化特性等。
本书的描述范围与常见的城市史也大不相同,本书跳出传统“西欧中心论”,重点关注波罗的海、东欧、巴尔干乃至西南欧的非首都城市(并实地考察了米什科尔茨、德布勒森、里加等),挑战“西方大都市等于发端,一切地方性城市等于等待启蒙”的旧范式。作者强调,在现代性之前,欧洲各地城市都有值得书写的故事,而现代性降临后,这些城市也并非只是被动接受。相反,在作者的论述中,整个欧洲城市体系各层级的城镇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融入并创造着现代性。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格局也不同。例如荷兰呈现多核心的高度城市化( 40%的居民居住在人口达到2万以上的城市),而法国只有35%的人口城市化率且多集中在巴黎,德国在统一后城市化提速,汉堡、慕尼黑等区域中心兴起。通过这些数据和例证,作者展现了欧洲内部核心与周边、单核与多核并存的复杂图景。 19世纪以来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使得“欧洲城市”的概念被输出到世界各地:殖民地首府被刻意塑造成欧洲式现代都市,一个又一个殖民城市出现了林荫大道、广场、欧式公共建筑与文化机构,成为现代生活的示范。这些城市在外观上“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其欧洲血统。
通过这个视角,作者提示:欧洲的城市现代性不仅在内部各区域流动,也通过殖民和全球移民播撒到非欧洲地区。由此,欧洲城市的影响范围和交流网络是跨区域甚至跨大洲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统一性并没有消解地方差异,反而是在多样城市共同经历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被不断重塑。他笔下不存在“单一层次的现代城市经验”,正如不存在单一的巨大的欧洲,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状的、多中心互动的格局,每座城市(无论大小、东西欧)都可能在某方面引领风骚,同时在另一些方面学习他者。这一姿态具有学术上的去中 心化意义。
当下,中国城市化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千城一面”的挑战,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更复杂的视角与可能性。中国与欧洲面积相仿,复杂度相似,当代城市的多样性却大相径庭。书中描绘了大量具体案例可供分析借鉴,包括布达佩斯、那不勒斯、雅典、汉堡和里加等城市,其现代化都具有鲜明的自我特征。某些城市不需要一套“地铁—中央商务区—公园—文化中心”的规划模板,也能生成自己的现代性节奏和秩序,以非正式经济(小贩摊位、港口劳务)主导城市运行,富有弹性、自组织,在工业化中保存了难得的文化创造力和生存能动性,成为不亚于巴黎的文化名城;某些城市象征性再建的“现代古都”,具有一种以古典遗产为基础、经由外来权力与侨民资本塑形的“象征型现代性”,侨民商人将其视为精神故乡,通过私人投资重建城市,建设大学、图书馆、剧院,支持印刷、出版与民族文化教育,形成“海外资本+文化浪漫主义”的复合现代性结构。尽管有“理想城市”的计划,但现实中存在的仍然是地中海非正式城市结构,即拼贴式增长,体现出典型的现代性话语与城市实践之间的结构性张力与活力。
*以上内容摘自《欧洲城市现代史:从1815年至今》
*本文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发布于:北京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