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荆州城内,关羽正焦虑地在城墙上来回踱步。前些时日,他曾派出使者,将一封投降书递交给孙权,然而迟迟没有收到任何回应。曾经声威赫赫的武将,如今竟落到如此境地,关羽心中难掩焦急和困惑。孙权会如何回应这突如其来的投降请求?关羽的命运将会如何发展?
公元219年,三国的格局已基本成型。曹魏控制北方,孙吴占据东南,而蜀汉则稳固西南。三方势力之间你来我往,权力斗争此起彼伏,彼此之间难分高下。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关羽威名远扬,智勇双全,忠诚无私,深得刘备的信任。他在过去的战斗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敌人和百姓提起他,都是无比敬畏。
然而,关羽的迅速崛起也引起了孙权的警觉。孙权统治的东吴,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随着蜀汉势力的不断壮大,孙权的焦虑日益加重。他开始暗中策划,寻找机会伺机而动。
这年秋天,关羽带领大军北上,准备攻打曹魏。他一路攻城拔寨,连续占领了多个重要城市,直逼魏国的心脏地带。曹操得知后,惊慌失措,急忙调兵遣将进行增援。关羽此举,可以说是在刀尖上跳舞,他将蜀汉主力带到了北方,导致后方的防守出现空缺。
展开剩余75%孙权看到了这一难得的机会,心中大喜。他决定趁机偷袭荆州,派出吕蒙作为先锋。吕蒙以“生病”返回建业的消息传到关羽耳中,关羽并未多加怀疑。哪里会想到,这不过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圈套呢?
就在关羽全力进攻曹魏的同时,背后却暗流涌动。吕蒙率军偷袭荆州,攻占了多个城池,局势急转直下。关羽收到这一噩耗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和孙权之间不是盟友吗?怎么会在这个时候翻脸不认人?关羽懊悔不已,心想如果当初留一支精锐部队守在后方,或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此时,关羽进退两难。如果立即撤兵,前方的胜利就会付诸东流;如果坚持死守,后方的荆州将彻底丧失。他在两难之间做出了决定,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攻襄樊,另一路南下勤王,希望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回失地。
然而,现实却让他失望。南下的军队节节败退,吕蒙的军队势如破竹,关羽派去的将领纷纷投降。眼看局势越来越糟,关羽最终决定放弃襄樊,带着残部退守麦城。
麦城内,粮草已几乎耗尽,士气低落。关羽知道,如果不速降,恐怕整个军队都将覆灭。他决定向孙权投降:“大丈夫能屈能伸,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关羽自我安慰,向孙权递交降书,恳请东吴收留。
孙权看过降书后,冷笑一声,根本没理会,直接将降书扔在地上,嘲笑道:“关羽?哼,叫他亲自来见我!”
关羽心中不悦,却只能默然接受。他亲自前往东吴营地,再次递交降书。孙权接见了关羽,然而气氛却异常尴尬。关羽忍着怒火,强笑道:“孙将军,我愿意投降,恳请收留。”孙权冷眼相对:“关羽,你以为我会相信你吗?你不过是想保命罢了,一旦脱险,你必定会反戈一击。我可不会上当!”关羽急忙解释:“孙将军,明鉴,我关羽言出必行,投降后绝不会背信弃义!”
但孙权毫不动摇:“少来这一套,你的忠义天下皆知。正因为这样,我更不能留你。你死了这条心吧!”
关羽屡次求降,都被孙权拒绝。最终,心灰意冷的关羽只能返回麦城。此时,关羽已经陷入绝境,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不久后,孙权派遣大将潘璋,率军围困麦城。关羽深知大限将至,决定拼死一搏,带着残部突围。但最终,关羽还是被擒拿。就这样,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关羽之死,标志着三国格局的重大变化。孙权为何要斩草除根,决不留给关羽一线生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孙权担心关羽的威名。一旦留下关羽,这位英勇的将领很可能会在未来翻盘,反败为胜。孙权深谙权谋之道,明白“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道理。
再者,杀掉关羽,等于断了刘备的一臂,这无疑是削弱对手的大好机会。孙权并不犹豫,果断下手,毫不留情。他宁可得罪刘备,也要除掉这个潜在的威胁。从这一点来看,孙权无疑是个深思熟虑、果断狠绝的角色,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在乱世中稳稳站住脚跟。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