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命》,刘亮程著,译林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
《长命》是一部能载着人“抵达故乡”的书,这部沉淀了十年的作品,从新疆戈壁深处的碗底泉村起笔,沿着河西走廊的风沙一路向东,把家族的家谱、厚土的魂魄、祖先的呢喃都细细织进文字里。
翻开书,你会看见郭长命揣着家谱踏上寻根路时,鞋尖沾着的戈壁沙粒;会听见魏姑站在榆树下与亡灵对话时,风里裹着的乡音;甚至能闻到洪水冲出的旧家谱上,还留着百年前关内泥土的气息。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回不去”的故乡,从不是地理上的某个坐标——它不是拆了又建的老屋,不是改了名的街巷,而是藏在血脉里的记忆,是祖先留在我们生命里的印记。而《长命》,就是把这些印记一一唤醒的钥匙:读它时,你会突然想起小时候跟着祖辈去上坟,坟头的草被风吹得沙沙响,那时不懂祖辈为何对着土堆说话,如今在书中读到郭长命坐在祖坟空地上,才忽然明白,故乡从没有“回不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藏在《长命》的叙事里,等着我们借着阅读的光,重新踩实通往精神原乡的每一步。
展开剩余69%家谱里的故乡
《长命》的故事,是从一场洪水冲出的郭氏家谱开始的——百年前郭氏遭灭族,一位母亲抱着五岁的孩子从关内逃到新疆,百年后洪水冲开祖坟,那本浸过血泪的家谱重见天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家族记忆的闸门。刘亮程说这部书“只有六十岁才能写”,因为到了这个年纪,才懂家谱上的每一个名字不是符号,而是“祖先的呼吸”:郭长命捧着家谱东行寻根时,指尖划过的不仅是泛黄的纸页,更是祖辈逃荒时磨破的鞋底、垦荒时晒裂的手掌,是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乡音,都借着家谱的字缝,悄悄落在了他的心里。
刘亮程在书里写“树影里都是回家的人,树叶细碎的响动是他们的脚步声”,原来无论是家谱上的名字,还是相册里的身影,那些我们以为“丢了”的故乡记忆,从来都没离开。它们只是变成了《长命》里榆树下的魂、钟声里的念,等着我们在阅读时,忽然认出:哦,这就是我的故乡,是我血脉里的根。
书中魏姑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亡灵,其实她看见的,是我们每个人心里藏着的故乡碎片:她看见百年前郭氏先祖在河西走廊赶路,干粮袋里装着关内的麦种;看见韩连生的魂停在供销社门口,手里还攥着没来得及送人的红头绳——这些碎片,不就是我们心里那些“没说出口的乡愁”吗?有人想念母亲煮的玉米粥,有人记挂老屋房梁上的燕子窝,这些细碎的念想,在《长命》里都变成了可触可感的画面,原来回不去的故乡,早被刘亮程藏在了文字里,等着我们一页页翻开,重新把它拼回来。
风沙里藏着的精神原乡
刘亮程在书里写郭长命和魏姑夜里走在戈壁滩上:“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像祖先伸出的手臂”,风里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却让人觉得踏实,因为每一步都在朝着“根”的方向走。这让我想起自己中秋回乡时的路:看着窗外掠过的麦田,忽然就懂了《长命》里的迁徙:故乡从不是“必须抵达的终点”,而是“在路上”的感觉,是郭长命怀里揣着的家谱不被风吹走,是魏姑手里握着的泉水不结冰,是我们心里装着的乡愁不褪色。
刘亮程在访谈里说,他的家族1961年从甘肃逃荒到新疆,四十年后他陪母亲回甘肃老家,叔叔指着祖坟说“你父亲后面那块地是留给你的”,那一刻他“头突然轰地一下空掉了”。小时候怕坟头的孩子,如今坐在祖坟的空地上,却觉得“像回到了悠远的家”。这种感觉,在《长命》里变成了郭长命的顿悟:他寻的不是某间老屋,而是能安放祖先魂魄的“厚土”。就像我们中秋回乡,或许找不到小时候爬过的树,却能在村口的老井边,闻到和记忆里一样的槐花香。原来故乡的“魂”,从不在建筑的新旧,而在那些跟着我们迁徙的“熟悉感”:是麦种的香,是泉水的甜,是祖先留在我们骨子里的“踏实”。
书里写他们在河西走廊遇到的赶驼人,驼铃响在月光里,赶驼人说“我们走的路,祖辈早就踩过了”,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对故乡的认知: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郭长命”,都在走着祖辈走过的路,都在带着故乡的“魂”迁徙。那些我们以为“回不去”的故乡,其实早被我们装在了心里:是妈妈做饭时放的那勺盐,是爸爸修东西时用的老工具,是我们为人处世时的那份“实在”,而《长命》,就是把这些“装在心里的故乡”摊开在纸上,让我们看清:原来无论走多远,故乡都跟着我们,从未离开。
生死契阔的永恒归处
刘亮程在《长命》里写“死是另一层活”,这句话在中秋夜里读来,格外动人。书中的鬼魂都带着“故乡的念想”:郭氏先祖的魂等着后人引他回乡,韩连生的魂攥着红头绳等着心上人,这些“温暖的鬼魂”,其实是我们心里对故乡的“不舍”,就像中秋时我们对着月亮想念逝去的长辈,总觉得他们还在。原来“死”从不是“告别”,而是故乡以另一种方式,留在我们身边。
中秋的月亮升到中天时,原来回不去的故乡,从来都没离开:它藏在刘亮程的文字里,藏在我们的念想里,藏在每一次对着月亮的遥望里。而《长命》,就是让我们借着阅读的光,把这些藏起来的故乡一一找到,然后轻轻说一句:“我回来了,故乡。”(王晨辉)
发布于:北京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