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开国上将陈锡联接替邓华,担任沈阳军区司令员,肩负着保卫国家北大门的重要责任。陈锡联被誉为军政双全的将领,是新中国中最具稳固地位的开国上将之一。从1959年起,他便连续21年执掌沈阳军区,直至调任更高职位,其中还包括当时极为重要的北京军区。在掌握军权的稳定性方面,能与陈锡联比肩的,只有少数几位杰出将领,如许世友、韩先楚、杨得志等人。
沈阳军区的战略地位尤为重要,特别是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时,陈锡联正好担任该区司令员。陈锡联在军内威望极高,但沈阳军区也是名将云集,局势紧张时,连他这位首长也不得不面对下属的挑战。当时,陈锡联的副手肖全夫便是其中一个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将领。肖全夫与陈锡联关系深厚,二人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战友,虽然职级差距较大,但互相信任和支持。
展开剩余72%肖全夫是一位极具作战经验的将领,虽没有陈锡联那样显赫的履历,但战斗力不容小觑。在1955年,肖全夫获得少将军衔,之后在沈阳军区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成为陈锡联的得力助手。1969年珍宝岛冲突爆发,陈锡联迅速部署,负责统筹协调所有部队,并保持与北京的联系。作为陈锡联的亲信,肖全夫被派往前线担任作战总指挥,而他选择了离前线不到10公里的五林洞设立指挥所,展现了他果敢的指挥风格。
1969年3月13日,苏军三辆坦克越过边境线。情报传到沈阳军区后,陈锡联立刻认为这是苏军的入侵行为,并根据中央的指示,命令即刻开火。然而,当肖全夫收到指令后,并没有立刻行动,而是提出需要“再观察一段时间”。这一举动让陈锡联颇感急躁,他认为敌军已经深入到我国境内,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对此,肖全夫解释道,苏军可能只是进行火力侦察,贸然开火可能暴露我军的火力点,反而会处于不利位置。
面对肖全夫的坚持,陈锡联有些急躁,质问道:“观察什么?敌人都已进入,先发制人是最重要的!”但肖全夫坚持自己的判断,冷静回应道:“谁才是前线指挥员?”这句话让陈锡联一时间有些语塞。他感到事态可能比预想的更复杂,于是选择暂时忍住没有再争论,而是默许了肖全夫的决定。
肖全夫的判断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苏军的坦克很快撤回,但两天后,苏军发起了规模更大的进攻,坦克和装甲车齐出,试图压制我军防线。肖全夫果断采取行动,命令炮兵进行猛烈反击,成功击中了敌方的一辆T-62坦克,使其无法动弹。此次交锋以中国军队的完全胜利告终,那辆被击毁的先进坦克也成为战利品,现存于北京军事博物馆,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而在整个珍宝岛战役中,苏军损失了230余人,其中包括边防总队长列昂诺夫上校。
肖全夫的果敢和判断力展现了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风范。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许多指挥员恐怕会立即响应上级命令,但肖全夫却能够在巨大压力下冷静分析,采取正确的战术,不急于行动,这种沉着冷静的风格让他在战场上屡屡脱颖而出。事后,肖全夫向陈锡联详细解释了自己未立即执行命令的原因,陈锡联听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表示十分满意,称赞肖全夫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
1980年,肖全夫被任命为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进一步升任大军区级别的领导,继续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贡献力量。他的成就,也成为了中国军队中一位传奇人物的缩影,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段历史,至今依旧在军事历史爱好者中传颂,作为对那场特殊战争的纪实,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战术经验。
发布于:天津市个人配资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